年念:别让春节成了某些人的布道会

24 年 2 月 26 日 星期一
2186 字
11 分钟

AI 摘要

奋力赶来...

年念

越长大对“年”的念想也就越少,反倒是恐惧过年的人好像更多了。总是说着年味淡了,却从来未曾想过为何变淡,闲来无事,顺着记忆看看哪些东西悄然变了。

儿时的春节

新年新衣服逐渐成为了一段被忽视的传统,不知道何时开始这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小插曲,放到今天若真的去弄身新衣服过年反倒觉得异常麻烦了。那时为了购置一身的行装,三五家会约到一起逛上小半天的时间,样式要挑、用料要选、做工得精、品牌不看、价格很重要,为了新年新气象一定要千挑万选才算是圆满。回首再看,好像也没买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衣服,只记得累的刻骨铭心的疲劳双脚。相对于每年的新衣,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我妈手织的红毛衣,算得上多年不变的新衣。

糖葫芦与年肉算是春节前才能吃上的美味,一个是沿街叫卖的小吃,一个是自家支炉架锅煮肉的硬菜。糖葫芦没像如今这样丰富,只有山楂裹糖外加一层米皮的最传统做法,我不太能吃酸、也不喜食糖,最多也就外层米皮加上一颗山楂就是极限了,倒是那时总要买上一串。年肉一般是在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铁锅,用柴火烧上数个小时,一筷子能够轻易插进肥瘦相间的方块肉就算能出锅了。晾凉后的方块肉要存储在瓮中,一层盐、一层肉,直到最后用盐封好。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煮的柴火肉,整个村子也就弥漫在肉香之中,诗书中的袅袅炊烟就显得尤为书卷气了。

对联与灯笼是一项极具文化特色的传承了,虽然我不一定认得对联上写了什么,但我依然记得爬梯子、左移右移生怕贴的不齐的腊月上午。灯笼要等到年三十儿点亮,整个村子的胡同中一排排的亮着红灯笼,从来没有从高处俯视过是何景象,如今再也没了机会,算是念想之中的一个遗憾。

年夜饭的吸引力对我来说好像并不大,只记得一大桌菜,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吃饭,年纪小也就不懂聊的什么,只管吃饱之后去街上放上一挂鞭炮,看着满天的烟火。最终吃上一口饺子,这一年也就算是顺利的结束了,只待新年来临了。

烟花不限放的春节对我来说是印象极深的记忆,可能会持续1小时才会逐渐停息的炮竹声和满天的烟火才是年三十儿最重要的环节,有些刺鼻的火药味、硫磺味夹杂着完全听不清的言语,永远不知道哪一个瞬间就错过了一抹璀璨的流光,惊喜、翘首以待都在这片井口般的天地内轮番运转。

压岁钱是春节期间的很重要的交换项目,我的压岁钱基本上都交给了我妈,之后如何,我就再也没见过。我拿到一份红包,我妈也相应的也会给出去几份,只有奶奶给的才算是脱离交换宿命。

花灯展是一场人挤人的狂欢,正月十五闹花灯,各种类型的花灯摆在路边,从街头走到结尾还是要花费不少时间,花灯或许有惊艳的,但终究不及人挤人来的深刻。第二天一般是开学的日子,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天算是寒假的终结。

柏灵火应该是春节最后的一个安排,正月十六的晚上,还是在门前,点上一堆木柴,之后投进去柏灵枝,围着火堆烤烤火,算是春节正式结束了。偶尔也会往火堆中投入馒头,烤糊了,剥了皮,吃进肚子算是一个好祈望。这一天的夜晚应该是最后一次烟花满天,所有人家还未燃放的爆竹、烟火都会在10点半前全部挥霍一空,只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洗礼,这时的烟花总要比年三十儿的差上几分。

儿时的春节与那只叫作“夕”的怪兽关系不大,家人团聚、吃喝玩乐才是那时的我对“年”的理解,而且我也享受其中。

今日的春节

过年越来越近,同学同事战友聚会也会多,礼仪要牢记:上学的不问成绩,上班的不问工资,做生意的不打听收入,单身的不问恋爱情况,恋爱的不催婚,己婚的不催生,己生的不问二胎,尤其不要问炒股的,文明你我他,幸福中国年。

这是24年春节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挺有意思,既然能有不错的传播,一定是在很多人中产生了共鸣,好像家家那本难念的经无外乎这么几件事。

在我记忆中那些儿时的春节安排要么变得无关紧要、要么变得难以开展,甚至已经成了一种明令禁止的行为。今日的春节对所有传统习俗,基本上都已经不再是非此不可,人们对种种的包容性好像越来越强,可以没有春联灯笼、也可以没有红包压岁钱,年夜饭也可以简单随意。

走亲访友、聚会见面虽然早已不是之前那样繁多,但依然或多或少会有,而在座内席间总会充斥着一些说教指点。过去总被赶出去疯玩的小孩子开始坐下接受不同人的嘘寒问暖,坐立难安却要强颜欢笑,这种极具特色的春节档好像成了这群人共性的挑战。

晚婚晚育、不婚独身成为了突破传统观念的最直接的途径与方式。高等教育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婚育的年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予了年轻人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封建的生育观、道德观对年轻人不再具备任何束缚;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年轻人很大的生存压力,住房、医疗、教育都成为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产业。那时的孩子长大了要面临现在的压力,那时的年轻人步入中老年了,却依然用过去的思维指点今天的年轻人。矛盾随着多年的积累早已根深蒂固,春节已然成为矛盾激化的时间节点。那句“年龄大了,比猪都害怕过年。”就是满满的压力味,只是每家的亲朋好友总有那么几位及其乐意布道“年龄到了、你都多大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赶紧再生一个”这些东西的文化大师,现实的压力在他们眼中是永不存在的问题。

除了婚姻、孩子问题之外,户口、工作、钱、教育也是占据春节话题很大一部分的存在,而在所有话题之上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比较”。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所有的话题都在努力衬托自身的不凡,这已经和过去大家各方面都相差不大的时代有了极大不同,伴随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人与人的差距也潜移默化的出现。另一方面,在精神与心理上的病态其实已经悄然发育成熟,所有话题都是在物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在比较、说教之后依然不会有人伸出援手帮助这群年轻人。

对于现在这群年轻人,或许他们真的需要指点,但他们真的不需要指指点点。

在春节这种布道会的氛围之下,年轻人早就没了对新年的期待,过去轻松自在的时光回不去了,新的指指点点却在精神层面消耗着这群长大不久的小朋友。

别了,年味。

文章标题:年念:别让春节成了某些人的布道会

文章作者:Cedar

文章链接:https://some.fylsen.com/posts/spring-festival-nostalgia-modern-pressures  [复制]

最后修改时间:


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复制和分发作品,也可以修改和创作,但是分发衍生作品时必须采用相同的许可协议。
本文采用CC BY-NC-SA 4.0进行许可。